中國交通報2016年9月第6338期
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城市交通發展。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供圖
城市交通擁堵如何緩解、城鄉交通一體化怎樣推進、新能源車應用面臨什么挑戰……近日,由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城市交通轉型與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就未來城市交通發展方向、快速通勤系統、交通投融資等多個城市交通領域的重點話題開展了廣泛交流。
發展策略 抓準時機 用好“五大法寶”
當前,城市交通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未來又如何發展?本次會議就我國城市交通發展中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中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但是在運營維護上的任務壓力較大,在長期資金供給上存在一定的隱患。”世界銀行中國首席交通專家任斌認為,需要采取合理的收費機制,實現基礎設施的可持續運行。國際運輸論壇(itf/oecd)模型專家伍蔚詩指出,中國正處于機動化發展的初期,是發展可持續城市交通最好的時機,應當抓住這個時機,發展公共交通。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區首席代表李來來認為,由于社會制度和城市治理方式的特殊性,中國在發展城市交通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應當用好規劃、財稅政策、技術、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五大法寶”。規劃方面應當突出權威性和持續性,保障發展的持續性;制定合理的財稅政策,激勵公交企業做好運輸服務;通過良好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更好地宣傳政策措施,謀求公眾理解和支持。
快速公交 精細規劃 發揮速度優勢
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交通如何更好地服務人的出行需要,與會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構建多層次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公交的速度優勢,是未來公交發展的重點方向。”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楊新征認為,近年來,我國城市公共交通車輛數、線路數、公交專用道長度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公共交通客流量的增長并不顯著。提升公共交通系統的運輸效率,實現公共交通精細化發展應當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在城市交通精細化發展方面,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認為,當前以標準小汽車作為計算標準的道路通行能力計算方法無法適應可持續交通發展,應當考慮道路斷面乘客通過能力,將人作為城市交通的服務對象進行考慮。
“從全球來看,快速公交系統規劃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快速公交系統(brt)服務水平差異性較大。”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李珊珊介紹,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制定了一套評價體系,覆蓋快速公交系統基礎設施、車輛、運營等方方面面,通過評價全世界的快速公交系統,將優秀案例在很多城市推廣,有效地提升了快速公交的整體服務水平。
大數據 依托“公交都市”擴大信息監控
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系統運行效率、提高服務水平的切入點落在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統上。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智能交通部主任劉向龍介紹,依托國家公交優先發展政策和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創建,我國在公共交通信息系統建設發展迅速,依托三大全國性數據資源、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和多層級的數據交換,建設完成了國家城市公共交通數據庫。接下來,該數據庫覆蓋范圍將從當前的37個城市擴大到更多城市,覆蓋領域也將從城市交通延伸至綜合客運的各個方面。
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高級經理瑪雅介紹了利用uber運行數據和小熊油耗app,對車輛實際油耗與工況油耗的差異性對比研究。“成都的初步研究發現,受道路條件的影響,采用車輛實時數據計算得到的出行碳排放要比傳統的推算結果高出44%—78%。”瑪雅指出,減排壓力依然嚴峻。通過模型計算發現,如果拼車出行率提升至20%,將會減少28%的碳排放。
政府購買服務 服務規范 保可持續發展
如何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更好地利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如何平衡政府管理者、企業運營者和交通參與者三方的利益關系?與會專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公交服務供給方式經歷了三個階段。”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杜云柯介紹,改革開放前,是以計劃經濟方式由政府供給;改革開放之后,公交市場逐步開放,引入私人資本,公益性有所弱化;2005年至今公交逐步收歸國有,回歸公益化。
當前暫行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體系框架包含了公交服務年度供給計劃、政府購買服務定價辦法、政府購買服務績效評價考核辦法及政府購買服務合同范本,涵蓋了政府購買公交服務的大部分內容。
“新加坡執行了非常嚴格的擁有和使用小汽車政策,政府收取了高昂的擁車費和車輛注冊費,兩項收費占政府財政收入的很大比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李志峰介紹,高昂的小汽車收費既促進了公共交通的發展,也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新加坡自今年9月起,開展了新一輪公交改革,采用線路打包拍賣的方法,政府提供車輛和場站,給予公交運營商固定的費用開展運營服務,票款由運營商收取后由政府回收。新政的實施避免了公交公司為了賺錢降低服務水平,以服務為標準規范公司運營行為。
新能源公交 強化安全 探索標準建設
新能源公交是近年來我國著力推動、發展較快的領域。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成介紹,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到8.6萬輛,新能源公交車占運營公交車比例達15.4%。
在實際運營中,新能源公交車也出現了數量增長較快,使用效果不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電池和充電設施安全水平參差不齊;受續航里程和充電時間影響,車輛日均運營里程較短;充換電設施建設滯后,充電站位置不便;電池組維修保養費用較高,不具備成本優勢。李成建議,下一步應優化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政策環境、強化運營情況監管、完善政策標準體系、推進認證工作,推動新能源公交車健康有序發展。
“2009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生安全事故31起,隨著老舊車輛的增多,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國家電動客車電控與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推廣室主任胡俊杰指出,31起事故中車輛起火事故19起,電池起火事故9起,電池浸水、觸電、監控失效、碰撞事故各1起。胡俊杰介紹,新能源客車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目前其安全技術標準主要從研發制造、運輸儲存、充電、運營維保、報廢處理全生命周期5個階段著手,開展了防水、防火、防觸電、電池安全、監控安全、碰撞安全6個方面的安全技術標準探索,提供了詳細的技術標準和驗證方法,為新能源汽車安全保障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 2016-09-29 16:59:00)
海南:構建陸海空一體化“路網”天津機場中秋假期運送旅客8.39萬人次“十一”優惠產品推出本市發布8月小客車增量指標配置數量世界最大客機飛離津門機場邊檢高效助通關道橋處召開機械設備冬季防護及安全生產工作部署會迎返程高峰天津市公交增加車次保市民出行天津中小學開學首日公交高峰客流增五成天津港十項措施鎖定加快集裝箱發展目標力爭全年900萬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