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加暢通安全智慧綠色的公路交通網

發布時間:2024-06-01 點擊:104
中國交通報(2016年6月第6268期) ??
構建更加暢通安全智慧綠色的公路交通網
??????編者按
6月16日,5年一次的全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會在江蘇徐州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深入分析新形勢新要求,研究部署“十三五”重點任務。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武警交通指揮部等7家單位的代表,在會上作典型發言。本報將此次會議亮點以及代表們反映的問題進行整理報道,與讀者共享。
本報記者 衛濤
“市路網指揮中心,聽到請回答。”
“賈汪分中心,聽到,請講。”
“在206國道k686﹢300米下行處有油污污染路面。”
這是6月16日下午,江蘇省徐州市路網調度指揮中心開展的一次現場演練。從發現問題,到調度人員和物資進行事故處置,全程僅幾分鐘,效率極高,展示了江蘇省公路養護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成果。
不僅是江蘇省,“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中,“互聯網﹢養護管理”平臺建設初步成形,管養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在路網結構調整和科學養護水平、惠民服務水準、應急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成績亮眼,矛盾依然突出。在6月16日召開的全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會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指出,從總體上看,公路建設任務依然繁重與養護管理壓力快速上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公路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圍繞這一矛盾,各省市與會代表紛紛針對自身實際情況,指出各自面臨的問題,探討解決之道。
資金
改善供給滿足養護實際需求
2009年年初,我國正式開征燃油稅,取消公路養路費,并逐步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由收費改為征稅,公路養護管理資金的來源變窄。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2號文件,提出要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資政策,構建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投融資機制,但由于種種因素,這些改革舉措未落實到位。
這使得普通國省干線公路養護管理工作融資更加困難。
在經濟下行和完善路網結構的雙重壓力之下,在公路建設工程量較大的省份,建設實際上提到了比管養更高的層面,存在建養失衡的問題。
“十三五”期,是我國公路加快成網的關鍵時期,將新改建高速公路約3萬公里,建設改造普通國省道約10萬公里,建設改造農村公路100萬公里,建設任務依然繁重。與此同時,到“十三五”末,全國公路列養里程將接近500萬公里,上世紀90年代大規模建設的公路,以及2005年前后大規模修建的農村公路,將進入周期性養護高峰期。
但養護資金缺口巨大。據統計,“十三五”期,我國普通公路資金缺口約占50%,其中農村道路資金缺口高達70%以上,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緊張局面會更加突出。
建養矛盾更加突出,資金缺口如何應對?
“通路之后,周圍地價相應抬升,可以通過盤活這一部分升值的土地,來補充養護資金缺口。”江西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朱希告訴記者,目前來看,各地除了申請財政資金投入之外,大多采用和江西省類似的招商引資、銀行貸款、盤活土地等方式補充管養資金。
據了解,各地下一步將通過積極向省級財政爭取,爭取政策支持的方式籌措養護管理經費。與此同時,優化養護管理模式,多渠道籌集養護管理資金。
機制
努力適應管養現代化新要求
“實際來看,資金不足造成了事權下放。”
“管理主體分散多元。”
“管理模式不統一。”
……
與會代表紛紛提出了目前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上的問題。
公路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管理體制改革、收費公路改革、公路綜合執法改革、養護市場化及資金籌措機制改革等重點事項,是制約我國公路養護管理走向現代化的瓶頸,也是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力點。
楊傳堂指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是我國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具體體現在事權與支出責任不相適應,管理主體分散多元,管理模式不統一,養護市場化進程緩慢,養護資金保障機制不健全等。他強調,在“十三五”期,要按照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要求,科學界定國道、省道、農村公路的事權和支出責任。
針對這一矛盾,“十二五”期,各地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江西省實行了省市共建,構建責任共擔的機制。“十二五”初期,江西省交通運輸廳與11個設區市政府分別簽訂了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養護目標任務框架協議,明確了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給予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養護更多實質性政策和資金支持。
廣東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政策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深化完善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良性機制。
福建省建立了國省干線“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省級行業指導”的體制,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一些省份目前也在積極嘗試普通國省干線“建養一體化”機制,這是地方政府、交通系統和社會資本各方參與的“共籌、共投、共建、共贏”的合作機制。
日前,貴州省正式啟動了普通國省干線“建養一體化”工作,政府向社會公開招標選擇社會資本,由社會資本承擔項目的資金籌集、總承包施工或施工圖設計施工總承包以及交工驗收后5年的養護服務工作,政府依據項目建設及養護的績效評估情況,向社會資本支付服務費。這與公路全壽命周期的理念非常契合。
服務
群眾需要什么就努力提供什么
公路是“窗口行業”,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需要更高品質的公路服務,服務在公路養護管理工作中的分量將越來越重。
楊傳堂強調,要適應公眾對出行服務品質需求升級的新趨勢,適應交通運輸部門由建設向管理、服務職能轉變的新要求,以人民滿意為根本導向,落實好“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服務為本”的發展理念,不斷拓展公路服務內涵,提升服務品質、延伸服務鏈條,擴大服務覆蓋,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實現從單純養護管理向綜合養護管理服務的轉變提升。
而目前的現狀是,我國公路的“軟件”“硬件”發展仍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公路服務內容較為單一,服務品質有待提升,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還需增強等。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這一層面,發達省市的經驗值得借鑒。
為了適應群眾獲取出行信息的習慣和要求,“十二五”期,江蘇省研發推出了“暢行江蘇”app,并與百度公司合作開展交通大數據分析,提供立體、多元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務。
北京市規劃了86處集養護管理、公共服務、應急搶險功能于一體的公路服務站,向公眾免費提供路網查詢、休息、wi-fi等服務。
針對群眾需求提供服務,不斷拓寬服務內涵,擴展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實現服務多樣化、精細化、專業化,這為公路服務提供了新思路。
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十三五”期建設與管養任務同等艱巨,這需要協調好二者關系,真正做到建管并重,實現公路交通事業新突破。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路網建設愈加完善,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動脈”。圖為西漢高速公路。 陳軍攝
“暢、安、舒、美”成為近五年干線公路發展的關鍵詞。 楊曉康攝
457萬公里
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57萬公里。國省道五年改造26.4萬公里,實現了由“連片成網”向“提檔擴能”的重大提升。
32.8萬公里
累計實施安全防護工程32.8萬公里。公路災害重復發生率大幅降低,路網安全運行水平明顯提升。
99%
農村公路布局更加優化,99%以上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公路,實現了由“樹狀網絡”向“網格化網絡”的重大進步。
100%
大力推進“平安公路”建設,5年累計檢測路面18萬公里、重點橋隧211座;改造危橋1.7萬座/151萬延米,國省道新增危橋處置率達100%。
3200萬戶
高速公路etc實現全國聯網,用戶突破3200萬戶。創建100對百佳高速公路示范服務區、400對優秀服務區,普通公路綜合服務站快速興起。
13.4萬公里
有序逐步推進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撤銷收費站2438個,取消普通公路收費里程13.4萬公里。
1700億元
落實“綠色通道”和重大節假日免收通行費等惠民政策,累計減免通行費約1700億元。




圖①近年來,各地路政管理部門結合路政宣傳月、安全生產月等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咨詢活動。 陸艷玲 攝
圖②現代化的養護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干線公路日常養護工作中。福建記者站供圖
圖③近年來,各地逐步加強養護道班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道班功能,改善一線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徐勝君 攝
圖④地震、泥石流等重大災害發生后,武警交通部隊官兵總會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搜救搶險。 特約記者 涂敦法 攝
圖⑤近年來,各地加大現有公路安保工程實施力度,大大提升百姓出行安全系數。何家昌攝
江蘇
管理規范化 養護科學化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游慶仲
“十二五”期間,江蘇全面貫徹交通運輸部提出的“暢通主導、安全至上、服務為本、創新引領”16字方針,基本構建了安全、暢通、智慧、高效、綠色的現代化公路網絡和管理服務體系。
推進公路交通轉型發展
“十二五”期間,江蘇公路交通部門加快推進公路交通轉型發展,積極轉變公路建設思路和重點,大力促進綜合交通網絡完善;貫徹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延長養護周期、降低養護成本。
此外,江蘇率先探索推進綠色循環低碳公路建設,創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十二五”期間,普通國省道公路建設中,老路利用率達到38%;加快完善普通公路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提請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以財政性資金為主解決普通公路發展問題。
科學養護提質增效
過去5年,江蘇確立了率先實現公路養護管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編制了養護工區發展規劃、干線公路網運行監測點布局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使養護管理現代化建設的各項重點領域實現了規劃全覆蓋。
“十二五”期間,江蘇以“科學養護”為主題,重點加強養護科學決策機制建設,基本建立了以路況水平、服務水平和資金需求、投資效益評估結果等因素為依據的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機制;實施更高水平的全面養護,制定實施比部頒標準更嚴格的高速公路養護技術標準,普通國省道養護投入方面,加大公路安全防護設施、服務設施、路域環境維護管理等資金占比;加強養護工區標準化和養護機械化建設。江蘇新改建普通國省道標準化工區90個,全面建成兩級工區體系,建成77個普通國省道養護應急處置基地,實現小修設備成套化、小修作業快速化、一級公路清掃機械化;同時,加強養護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應用,有效減少了養護作業對公路運行的影響。
北京
以首都標準管養品牌公路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主任 周正宇
“十二五”以來,北京公路交通行業深入踐行“精細管理、無痕服務”理念,緊緊圍繞“服務”這條主線,不斷拓展服務內涵,創新管理機制,努力打造“貼心化、精準化、均等化、品質化”北京公路服務品牌。
服務貼心管理精準
圍繞群眾出行服務需求,北京建立24小時修復機制,管轄的縣級以上公路出現影響通行的病害,要求24小時內修復,這是日常養護理念的一次提升,傳統的春秋季集中補坑作業方式在北京已經淡出。近年來,北京還規劃了86處集養護管理、公共服務、應急搶險功能于一體的公路服務站,把道班打造成服務公眾的開放式驛站。結合自駕游需求,加密3a級以上旅游景區通向高速公路的指引標志,游客駕車出行更加便捷。
“十二五”期間,北京堅持科技創新,以問題為導向,以信息化為支撐,努力實現精準化服務。全市打造公路交通運行綜合管理平臺,整合行業數據資源,建立協調運行機制,建成1991處外場設施,打造了集業務管理、公眾服務、應急處置為一體的綜合平臺,實現了養護、路政業務全流程網上辦理;通過可變情報板、熱線、微博、微信等,24小時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出行信息服務。
協調發展提升品質
“十二五”期間,北京堅持城鄉統籌、均衡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公路發展成果。公路交通部門注重保持整體路況水平。大力推廣預防性養護技術,有效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同時,強化鄉村公路行業監管,建立技術狀況抽檢制度,將鄉村公路路況水平納入市政府考核區縣政府的指標體系,縮小了鄉村公路與干線公路路況水平的差距。
近年來,北京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設低碳公路,延伸品質工程理念,不斷提高公路出行服務品質。全市實施生態綠化專項計劃,普通公路實現了“見縫插綠、土不露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高速公路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數量、多色彩”的綠色走廊。
福建
努力打造精品養護工程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黃祥談
福建的公路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山高坡陡,養護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十二五”以來,福建加快建設美麗交通生態公路,全力打造集安全、暢通、智慧、服務、綠色、人文為一體的精品養護工程。
“兩個引領”增強養護效益
創新引領。“十二五”期間,福建公路交通部門創新養護決策,構建起科學的養護決策管理體系;福建創新養護技術,針對地質復雜、高邊坡多的特點,開發應用了邊坡安全多測點衛星導航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創新養護工藝,研究適合福建氣候特點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結構及病害處置工藝;建立高速公路大橋、特大橋健康自動化監測系統,每年開展長大復雜橋梁抽查監控。
標準化引領。福建普通公路推行“基礎設施標準化、養護作業標準化、服務管理標準化”以及“平安優先、路況優良、管理優化、服務優質、生態優美的“三化五優”養護標準化管理體系。高速公路引入iso9001國際標準質量管理體系,并在全國率先施行《高速公路運營服務規范》。
“兩項重點”夯實養護基礎
暢安優先。“十二五”期間,福建公路交通部門樹立全壽命周期理念,高速公路采取路面微表處、罩面措施加強預防性養護;普通公路建立路面接縫養護數據庫,做到周期養護、定期檢查、及時修補。全省加強抗災防災體系建設,構建起“公路應急搶險隊伍、武警交通駐閩應急部隊、在建施工力量、社會應急力量”四方協作應急聯動機制。同時,福建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在公路災害隱患點增設錨索框架、抗滑樁等防災設施,并見縫插針種植草木穩固水土,提升了公路的防災抗毀能力。
服務為本。近年來,福建新建成47處普通干線公路服務區(停車區),高速公路服務區全部實現精細化服務、品牌化經營。此外,干線公路路網監測、調度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網聯動。
陜西
依法嚴管 超限運輸長效治理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 徐明非
“十二五”以來,陜西公路交通部門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將公路建養資金、項目和治超工作成效緊密掛鉤,落實政府治超主體責任,治超長效機制穩步建立。
堅持源頭治超路面治理并重
近年來,陜西將治超關口前移,對全省1076個重點貨物裝載企業和30個大型貨運場站進行重點監管,全省12市107個縣(區)均與貨物源頭裝載企業簽訂了合法裝載責任書。
陜西實行運政人員派駐和巡查制度,在125家重點源頭企業和站場安裝遠程信息監控系統,實時監控貨運站場裝載行為,推進源頭治超工作常態化、信息化。按照“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出口計重收費,普通干線卡口設站、嚴管重罰,農村公路流動巡查、以堵為主”的思路,全省不斷優化完善路面治超檢測網絡,重點治理砂石料等建材運輸車輛。
推行一站服務確保大件運輸安全
經陜西省政府批準,交通部門制定《大件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辦法》,明確超限運輸許可條件,建立橋梁安全評價體系,制定監護通行和應急預案,全力加強和規范大件運輸管理服務工作。
“十二五”期間,全省建立17個高速公路省界辦證點和12個省、市公路管理機構辦證點,大件運輸許可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通行證、監護手續“一站式”辦理。實行大件運輸許可政務公開,將政策規定、許可程序、辦理時限、辦理信息在網站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同時,陜西建立了三級橋梁安全評價體系,對車貨總重120噸以上車輛進行快速驗算評估,對200噸以上車輛由橋梁專家進行安全論證,對300噸以上特重車輛由省安監、公安、應急、交通部門聯合論證、一事一議,聯合審查安全性論證報告和通行安全應急預案。通過以上做法,有效保護了橋梁安全,支持了經濟社會和大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河南
創新體制 破解執法頑癥
河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張瓊
2014年以來,河南省實施了交通運輸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截至2015年年底,河南完成省、市、縣三級改革任務,改革過程總體平穩,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分散執法向集中綜合轉變
在體制改革中,河南交通運輸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從體制機制入手,破解頑癥痼疾,取得明顯成效。
體制改革后,分散執法向集中綜合轉變。全省的執法機構由584個減少到139個,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監督檢查等職能,統一交由新組建的交通運輸執法機構承擔。
執法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由自收自支變為財政全供。省財政將縣級執法人員經費納入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罰沒收入與執法經費脫鉤,從機制上解決了趨利執法問題。
此外,河南建立了交通執法機構與公安部門聯合執法、聯合建站、交叉任職、信息共享的運行機制,凝聚了執法合力;建立了執法機構和公路、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業務協作機制,提升了管理效能。
多舉措確保改革平穩有序
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河南交通部門多措并舉,確保了改革的平穩有序。
在省政府出臺改革意見的基礎上,交通部門先后出臺了7個配套文件,形成了政策集合效應。
加大宣傳,引導相關人員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河南省委、省政府將交通運輸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列為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督查事項,持續跟蹤督導,不斷傳導改革壓力。
將改革推進成效與交通建設項目審批、評先爭優等掛鉤,嚴格兌現獎懲等措施。
鼓勵各地用足用活人員轉崗安置政策,最大限度保障涉改人員的利益。
通過排查改革事項,確保落實改革政策不留死角。
重慶
深化改革 公路管養提質增效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主任 滕宏偉
“十二五”以來,重慶交通運輸部門緊緊圍繞“暢通主導、安全至上、服務為本、創新引領”方針,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有效提升了全市公路養護水平,使全市公路通行條件處于歷史最好水平。
村路養護“三落實”
為解決農村公路抗災能力弱、管養壓力大的問題,重慶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的意見》,實現了管養責任、機構人員、資金“三落實”。
責任落實。分級明確市、區縣、鄉鎮的具體職責,將農村公路納入全市公路管養體系,自上而下建立三級監管制度,并納入本級政府績效考核。
機構人員落實。全市850多個鄉鎮全部建立養護管理站,每個站配備兩三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制定規劃,督查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
資金落實。市級層面對縣道、鄉道、村道,分別按照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并要求各區縣按照不低于1∶1的標準配套。對配套力度大的區縣,加大支持和傾斜力度,有力調動了地方積極性。
高速公路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重慶市高速公路建設進一步加快,投資和運營主體更加多元化。為更好地適應發展形勢,重慶積極推行高速公路管理一體化,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服務區經營者協會、高速公路營運專委會等服務機構的建立,保障有專業機構服務全路網運行。同時,建立運行監控體系。按照全路網“聯網監控、區域管理”的原則,建立“1個總中心+3個區域中心+n個路段監控站”運行監控體系,實現對全路網運行的實時監測、聯動指揮和統一調度。
此外,建立起高速公路運營機構與綜合執法機構的協作機制。制定出臺《重慶高速公路執法與營運協作辦法》,強化運營機構與執法機構間的有機協作,提高了應急處置快速反應能力。完善養護管理法律法規,有力確保了養護管理更加科學規范。
武警交通
鍛造國家級應急救援精銳之師
武警交通指揮部司令員傅凌
作為交通行業中唯一一支具有軍事屬性的專業救援和養護保通力量,武警交通當好“三個角色”:國內搶險救災的主力,出境應急救援的拳頭,戰時搶通搶修搶建的尖刀。
整改落實提升實戰能力
武警交通堅持總體謀劃,圍繞有效履行職責使命,統籌“兩大地域”:國內搶險、國外救援;研究“兩大戰場”:戰時能搶通搶修搶建、平時能搶難險救大災;強化“四種能力”:全域機動、搶險保交通、多能一體、高效救援。
近年來,武警交通指揮部重點圍繞力量布局、裝備配套、信息化建設、科技支撐、實戰化訓練、任務中政治工作、后勤應急保障七個方面超前謀劃,重點突破。
同時,結合“衛士系列”演習,對照體系化、實案化、實戰化的標準,查找了導調方法缺乏靈活性、科目設置缺乏針對性、救援行動缺乏準確性、協同配合缺乏整體性等4個方面差距。通過問題牽引、倒逼會診、整改落實,大大提高了實戰化水平。
打造武警交通“國際版”
當前,武警交通按照“一帶一路”和“軍隊走出去”總體戰略部署,找準使命定位,不斷加強跨國遂行任務研究,向塑造“國際版”部隊延伸,展示國家形象。
走好這步棋,必須要以精通國際救援法和他國民族宗教政策為前提,以交通運輸部派出專家隊伍提供技術保障為支撐,以精準高效科學組織指揮為核心,真正做到上得去、站得住、打得贏、干得好。
武警交通在兩次赴尼泊爾救援中,對方都提出了為他們培訓搶險救援骨干隊伍的需求,前不久以色列后方軍也希望加強務實合作、相互培訓交流。這就要求武警交通在搶險救援上,要培養一批能走出去的教頭,形成一套能推廣應用的教材,總結一系列符合實戰需求的工法技法戰法。
隨著我國海外利益的不斷拓展,武警交通要繼續保持傳統優勢,增強人才、裝備、技術儲備,敢于擔當重任、有所作為。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 2016-06-23 09:14:27)

安徽明年年底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
地鐵7號線幫衛津路“解堵” 一期工程明年開工
抓嚴抓實安全生產 推動工作穩步開展——巡管處召開安全生產專項工作會議
何建中在津魯檢查危險品運輸安全工作時要求:抓嚴抓細抓實全面排查隱患
浙江首個綠色養護“綜合體”開工
綜合服務中心召開安委會(擴大)會議
天津濱海新區公交志愿者環跑518公交線路
執法大隊會同東麗交通局深入交流推行網上辦案系統